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:強化黨建引領 打造育人新高地(遼寧高校黨建課題2020)
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秉承“明德精學、篤行致強”的校訓精神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以培養(yǎng)德智體美勞全面發(fā)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,強化黨建引領,以思想引領、實踐引領、文化引領為育人抓手,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國內(nèi)一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、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基地、高層次理論和應用人才培養(yǎng)基地。
強化思想引領 夯實學生思想根基
學院始終把舉旗定向放在首位,把黨建引領與落實“時代新人鑄魂工程”工作緊密結(jié)合,及時將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成果融入思政理論課程,賦能學生思想建設,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、筑牢信仰之基。
學院結(jié)合學校實際、學生需求,創(chuàng)新思政教學方法,引進案例式、探究式、體驗式、互動式等多種方式,將新觀點、新論斷、新思路寫入教案、引入課件、嵌入思政課堂、融入思政教學,確保教學內(nèi)容與時俱進、常講常新。課程通過設置“我學二十大”主題演講環(huán)節(jié)、布置課程論文作業(yè)等方式,激發(fā)學生參與熱情,引導學生感受信仰的偉力,勇?lián)鷷r代使命;舉辦線上線下相結(jié)合的“經(jīng)典與信仰——爭做學紀、知紀、明紀、守紀表率”經(jīng)典著作誦讀比賽,以賽促學,以賽促進,有效增強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與自覺性。
學院深挖遼寧地方紅色資源,將紅色資源優(yōu)勢轉(zhuǎn)化為思政課教學優(yōu)勢,與沈陽“九·一八”歷史博物館以館校合作方式共同打造“行走的大思政課”特色化紅色教育品牌,與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、丹東市委黨校大梨樹培訓基地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暨“大思政課”實踐教學基地,通過以課程為引領、以活動為載體、以數(shù)智相結(jié)合的多元化呈現(xiàn)方式,對遼寧“六地”紅色文化內(nèi)涵進行生動講述和深度解讀,傳遞正能量,帶領學生開啟紅色之旅,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。
強化實踐引領 增強學生使命意識
學院著力打造實習實踐和學習宣講平臺,先后與鐵西奉天工場、撫順雷鋒團、抗美援朝紀念館等多家單位共建社會實踐基地,把社會實踐作為重要途徑引領學生深入基層、融入一線,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學知識、受滋養(yǎng)、長本領、作貢獻,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(yǎng),增強學生的使命感。
學院精心遴選優(yōu)秀研究生和本科生組建“凝聚青春力量,傳遞青春聲音”宣講團,從遼寧到山西,從城市到鄉(xiāng)村,從線上到線下,進學校、進基層、進企業(yè)、進社區(qū),將理論知識與學習生活有機結(jié)合,用“青春力量”傳“青春聲音”,將黨的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,有效凝聚起強黨強國的磅礴力量。青年理論宣講團成員到沈陽市遼中區(qū)為少先隊員開展理論宣講活動,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(yǎng)少先隊員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。
學院組織師生赴東北淪陷史陳列館、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等地參觀學習,重溫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和先烈的英勇事跡,深刻體會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,切實感悟英雄烈士的革命精神,進一步推動遼寧“六地”紅色文化資源內(nèi)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強化文化引領 提升學生綜合素質(zhì)
學院不斷強化文化引領作用,把黨建元素作為文化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,著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,在潛移默化中培養(yǎng)學生的高尚情操與良好品德。
學院邀請全國勞動模范作專題報告,通過遼寧工匠講述遼寧故事,在學生中厚植愛國情懷、理解工匠精神,引導學生樹立強國之志;邀請抗美援朝老戰(zhàn)士參加座談,用紅色基因熔鑄思想品格,讓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傳,勉勵學生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,堅定理想信念,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。
學院鼓勵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經(jīng)典著作研讀活動,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、觀點、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并組建“求真務實”讀書小組,指導學生研讀重要著作的同時,將理論與實踐相結(jié)合,探索社會真實問題,為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貢獻力量。學生讀書小組連續(xù)2年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年度“馬克思主義經(jīng)典著作研讀”資助計劃。
(孫嘉懌)